最近台灣發生震驚社會的北捷喋血事件,
大家都覺得很痛心。
這個社會的確變得冷漠,人人不再交談,
只在臉書上假裝自己很受歡迎,
我的臉書上有1500個朋友,
老實說,有些人是從未謀面只會點讚的網友,
真實生活中完全沒交集,集滿了無數的讚,
也只是虛擬的世界。
發生後 ,剛好有幸看了一個影片
<抬頭看世界> http://forgetfulbc.blogspot.com/2014/05/lookup.html
有了一些省思,
決定從5/24開始先實驗一個月沒有臉書、LINE的日子,
想要重新找回生活的主控權。
在網路上虛擬社交,常讓人搞不清現實,
影片所說:「我們張貼的動態都經過修飾和誇大,
只為了得到別人的讚美,我們假裝沒注到到自己正在被社會孤立。
我們精心包裝跟別人分享的故事,為了讓我們的生活
顯得多采多姿,但我們甚至不曉得是否有人在乎我們過得如何。」
(圖為Saint James Paris廁所內的透氣孔)
回想起來,自己之前在臉書上的文章,就是希望引起注意,
精心設計的圖文,或是去了那些好玩的地方,
就是希望有很多人點讚。
滿足自我表現的慾望外,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像去到一些風景名勝,應該是好好享受當下的感覺,
而不是忙著照相上傳臉書,讓別人來羨慕,
這樣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中,而不是自己主控人生。
少了與別人真實的互動,也少了當下的感動與體驗。
之前去歐洲,最明顯的感覺是大家邊走邊玩手機的情形很少,
雖然仍有,但不如台灣嚴重。
在台灣很誇張的是,朋友聚會時,卻會有人仍在一直死盯著營幕,
彷彿周邊的朋友完全不存在似的。
去英國回來一趟,陌生人之間都是如此和善,
有時一些不經意的聊天或微笑,都可以開啟你美好的一天。
(圖為公車上巧遇的立陶宛共和國的永久朋友)
最難忘是2011年,一個人去塞浦路斯旅行,
正要穿越馬路時,迎面而來一個全身黑衣洋裝、滿臉皺紋的70多歲的老太太,
從面無表情到和我一對上眼時,那整個臉笑開懷,放鬆地與我快樂揮手。
如果是邊盯著手機邊走路,會錯過多少美好的風景。
有時候在人群中我們害怕與人互動,所以假裝看手機掩飾不適感,
即使是遇到熟人,也趕快裝作沒事地看手機,
於是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冷漠了。
「當你做一個重大決定,卻沒有上網昭告天下的念頭,
因為你只想將這一刻,與那個特別的人共享……
當你細細回味你達成的一切,全拜你有認真體驗人生所賜,
你很高興自己沒有把生命浪費在低頭猛看某樣人類的發明。」
與英國薇媽相聚時,
她提到在衛爹死了之後,她只認定自己的五個朋友。
她對朋友的定義是:「在你困難時,會願意幫助你的人才叫朋友。」
發現自己臉書上的1500個人,也許95%都只是”知道的人”,
他們對真實中我這個人,也許是沒興趣或不在意的人 。
昨天把手機的臉書及LINE的app刪除後,
很高興自己不再被綁住,
不需要因為生活沒交集的對方點讚,就一定得禮貌往來,
而浪費許多時間在陌生人或不在乎我的人身上。
我可以把時間花在閱讀、寫作甚至體驗週遭美好的人事物上。
希望這段時間,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打電話或拜訪朋友。
「不要屈服於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給別人你的愛,而不是你的「讚」。」